经济学学派
经济学学派有很多种,经济学家并不会明确划分到某个学派,而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进行划分。主要介绍两种经常在课本中出现的学派:古典学派(20世纪30年代之前)和凯恩斯学派(20世纪30年代之后)
理论基础
- 古典经济学派(建立在“无货币”市场):
- 真实工资等于现行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
- 严格意义的不自愿失业,并不存在:
- 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者有其他商品的消费需求才会进行产生
- 对货币的定义:货币只有交易媒介功能,在不同的时间点,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
- 推论:资本社会不会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也不会存在就业不足的问题
- 缺陷:只适用于以卖方主导的市场,
对就业的看法
- 古典经济学派:因为萨伊定律成立,就业市场总是充分就业的,故资本注意不会存在过剩、失业的问题。为了解释就业市场上的失业问题,引入了:
- 失业分类:
- 摩擦性失业:在择业期间,暂时失业
- 自愿性失业:认为工资低,没有找工作的意愿
- 总结:存在失业的原因是工人拒绝降低工资,如果工人愿意降低工资,则市场会自动进入充分就业
- 失业分类:
- 凯恩斯学派:就业市场上存在充分就业只是一种特例,市场上总是非充分就业的。认为还存在另外一种失业
- 失业分类:
- 摩擦失业、自愿失业
- 非自愿性失业:想找工作,但是找不到。那么存在这种情况,表明就业市场不是均衡的,而且劳工的供给显著高于劳工的需求量
- 总结:存在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解决失业的办法是政府部门增加投资,拉动内需
- 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包括居民部门、政府部门,通论原文称:预期社会消费、预期社会投资)
- 消费需求:工资不总是都是用来消费的,消费占工资的比例成为消费倾向,而且随着工资的增长,消费倾向递减
- 投资需求: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存在,投资不总是有利可图的,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而且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 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包括居民部门、政府部门,通论原文称:预期社会消费、预期社会投资)
- 失业分类:
传导路径
- 货币工资与真实工资的传导路径:货币工资降低->失业->产出降低->工资品供给降低->工资品价格增加->真实工资增加(以工资品计)
- 就业量与真实工资的传导路径:就业量增加->产出增加->工资品供给增加->工资品价格下降->真实工资降低
- 充分就业水平
- 对劳力产物的有效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
- 不存在非自愿失业时
古典经济学派对“非自愿失业”也做出的了解释:他们认为在当前工资水平下,可能会存在劳工供给高于劳工需求,但是这是因为劳工之间的协议约束或默契不愿意接受低工资导致的,这应该归入“自愿失业”,而非“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反驳的观点是:古典经济学家的失业理论是建立在真实工资水平上的,而非货币工资,但是前者并不认为这与他们的理论有关系。凯恩斯进一步提出,如果古典理论不是假设在真实工资水平上的,那么劳工需求和劳工供给曲线会随时发生改变(因为通胀的存在),这样无法得到实际的就业量
对利率的看法
-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利率是由投资和储蓄决定的,
对货币的看法
-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只有交易媒介功能,没有内在价值,它只是覆盖在货币上的一层面纱(货币面纱论)
- 货币数量观点:MV=PY,其中M(money supply)为货币数量,V(velocity of money)为货币流转速度,P(price level)为物价水平,Y为总产出
- 凯恩斯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