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凯恩斯理论基础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现有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出现大萧条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大萧条,这时凯恩斯认为总需求不足是导致长期失业的原因,反对当时的主流思想--自由市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来促进就业

凯恩斯认为:

  • 一个经济的商品和服务的产出总和是从四个部分而来的(Y=C+I+G+NX):
    • 居民消费:经济下行时,居民会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支出
    • 投资:居民消费支出降低,企业为应对产品需求的减弱,进而降低企业的投资支出
    • 政府消费支出
    • 净出口

利率决定理论

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流动性偏好、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

解释产能过剩问题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 消费倾向、
    •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 资本边际效率、
    •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
  • 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
  • 货币数量。
  • 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 利率与投资的关系
    • 利率不会直接影响投资,而是通过资本边际效率对比来影响的。
      • 高利率情况下,如资本边际收益率高于利率,那么仍然有盈利;反之则没有盈利,此时高利率会阻碍投资
  • 利率与储蓄的关系

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认为货币量变动后对物价影响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畅通的,有时某个环节发生梗阻就会中止对物价的影响。可能引栓塞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 “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达到一定的低点后,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吸入,而对利率不再发生影响,传导机制的第一环节就被阻塞;
    • 货币数量大幅增长,但是通货膨胀(就业)没有变化
  • 投资的利率弹性,如果在某一时期投资的利率弹性很低,利率下降未必对投资规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若第二环节受阻,对总体经济活动也不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1、节俭是非论(储蓄悖论)的辨析——对储蓄作用的分析

凯恩斯通过对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的分析,在《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俭是非论”,在批评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储蓄有用论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于储蓄有害论的观点。凯恩斯认为不能把储蓄与投资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混为一谈,储蓄与投资是不一致的。

凯恩斯具体分析了三种情况下储蓄对于经济的影响。凯恩斯认为,储蓄是否有利主要取决于是否影响投资。在资本主义社会,储蓄与投资的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投资小于储蓄,储蓄过度也是指相对于投资来说储蓄太多,从而产生紧缩经济、减少国民收入的不利效应,否则储蓄并非一定是有害的。

问题

  1. 为什么不能将资本边际收益率确定为利率?

如果将借款用于投资,资本边际收益率是借款人愿意付出的代价,而利率是贷款人愿意出借的而要求借款人付出的代价